close

007.gif 

每一次碰觸到這樣的情節內容時,我一再懷疑在正當下的那一刻,為何沒有任何一個人跳出來說:「我們有什麼理由要這樣做呢?」並且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喚醒周遭身旁的人,神這時候應該是存在的,真理不應該被改變,總該有人是清醒著,只要能一個去影響另一個漸漸的由點展開成面,我想的情境大概就像宮崎駿的風之谷,有一段描述娜烏西卡試圖在一大群殺紅眼的王蟲群裡,平息這場由人類所引起的殺戮,娜烏西卡用生命所有的力量去扭轉為和平,這樣應該不難吧!大概像我們這樣未曾經歷過戰爭的年代的人才這麼想。

試讀向日葵森林後,感覺怎麼這樣的時空所發生的事沒有所謂的合理或不合理,信仰可以顛覆、人性全然泯滅,主角因為身歷這樣的過程,盡管她孤獨的靈魂在丈夫細心呵護如何的用愛一再撫慰,或許時間的經過讓過去沈澱,但是傷痛卻擱淺了,每掙扎一次就痛一次,身處罪惡中寧願想『遭受他人惡毒雙手的迫害,比自己變的惡毒好一些。』於是活著卻成為一種對過去受害者的背叛,深感自己的存活是罪惡,深覺自己若是猶太人因而慘遭毒殺會來的更痛快。在此如果加害者與受害者沒有誰是無辜的,那遠在時空之外的堪薩斯托比一家人卻因她而全數罹難又怎麼說呢?她只是不願讓『自己的兒子』繼續被”納粹”教養,對托比一家人她是個一再騷擾他們正常生活的精神病患。之前閱讀徐林克的『我願意為妳朗讀』他以加害者的角度撰寫,許多加害者認為都可藉由『我只是服從命令而已』而犯下背離人性的罪行,事後並且自我寬恕,推究這是當時政策所下決定,於是罪惡也就因此被覆蓋在集體責任中,盡管讓它說起來是這樣的合乎常理,但並不表示就可以因此而得到救贖。所以也影響在試讀前半段過後自己就不知不覺波濤洶湧憤慨的寫下這樣的字句,很輕易的就流於道德批判中,雖然不禁自覺庸俗粗鄙但也不想去更改它。更因為是真人實事因此書的內容還是有很多細節讓人更想了解,好比『生命之源』的部份有六千多名這樣的人後來變成如何?所以又再一次庸俗的說:「它確實企圖的讓人從中省思,而唯有坦然面對真相才能放下過去,雖然最痛的痛可能就是"原諒"。」

然而,閱讀到未段章節,在她的女兒為探究母親故事中美好時光所在威爾斯的『花之林』而展開旅程,當她思索過去故事中每段細節對照實景不斷產生的落差,由起出困惑到她赫然發現母親所描述『花之林』的真正意涵讓她情緒潰決。有時候我們常常希望世界它是這樣的美好,可往往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也無法這樣輕易的改變,在無法接受本來的樣子之下又那麼希望世界變好一些,可能窮極所能的不管是等值交換、不公平掠取、甚至最後出賣靈魂換取(這一部份令我不可思議,因為那是她既使出賣一百萬次靈魂也得不到任何一件可取之事)。相較於父親的部份他的愛既平凡又具震撼力,”愛和完美並無關聯性,你不會因為一個人很好、很健全或是很完美而愛他當作獎賞,或者是把愛它當作補償,彌補人生當中所有的苦難,你只是愛他。”是簡單的一句話卻直至人心撼動心靈到最深處,當下做了一次長長的深呼吸…真的只有感動。

這樣的書讀來或許一點也不輕鬆,嚴重的讓人陷入思考中,也簡易到想說別企圖用事後的愛就可補償過去所有苦難,是極度矛盾的情節。像這種由於理智的迷失所造成的殘缺與狂亂確實令人深思,但是藉由不斷檢視過去這一段紛亂的年代,人就會因此而改變嗎?竟然讓我聯想起經常見於校園霸凌事件中,那種小型的共犯結構不也很類似嗎?不過是輕與重而已。當邪惡如煙霧般瀰漫,不斷傳遞改變整個體制,形成龐大的共犯結構時,錯誤會一再而再的被人給容忍,事件是否因此而重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kf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