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目的,為了要與好的東西見面:好事、好情、好人、好物。
我選了1981年出版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本好書是在每一個不同的人生階段裏,每每再一次研讀都會有因不同心境產生不同的體悟,這時淺顯的發現識字的好處真多。文中對於舊時代、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單純、對待存在著寬容、道義與親密,處處的觸動我們對舊往傳統社會恩情的回憶。在當中有最本土含蓄的情感、有大器如同紅樓夢人物的架構、有我父母長輩常用那些句句到位的歇後語、有生活中細微貼心禮俗緣由…如果形容這本書能教忠、教孝,聽來是不是太過嚴肅?可是確實在文中那一個舊時代大環境裡,因為『長幼有序』所教化出人的純真善良、行事寬闊餘裕,在現今裡還真令人緬懷。
哥愛斷情妹不驚,
有路不驚無人行,
楓樹落葉不是死,
等到春天還會生。
…
日落西山看不見,
水流東海無回頭。
台語曾經在我幼年時代被硬生生的次級化為方言,是不登大雅之堂,更讓人誤解為粗鄙,卻在這裡我發現作者將台語的文字詞藻用了最簡單方式達到最深邃的詞意。多數的文章片段用字面上的方式研讀過後,再返過頭來重新用我所熟悉台語默讀一次,那種精準直達心坎的語意很輕易撼動到最原本的初衷。
銀山、銀川的妻子,正執巾,捧盆,立著伺候老人洗面。
小時候我們家族裡若有新嫁娘時,一清早就會由婆婆領著,看她逐一拜見家族中的長輩,奉茶、請安。這代表著新嫁娘娘家把她教養的很好,又順從婆家,單方來看是這樣,然多方面而言女性沒有了自己。如果從女性的觀點介入,也許會覺得女性有被卑微化的疑慮,當然從現時今日來看以經是不合時宜,但在傳統禮教下婦德卻是如此累積而來,可能平凡簡易的一句話『入山聞鳥音,入厝看人面』卻已足道盡為人媳婦世事的準則。
不久前我們小孩滿月時請大家吃油飯,而請吃油飯一般而言就告訴大家吾家有兒初出生,與大家同慶賀,而現今社會步調的改變,我們可能遺失或者遺忘在我們文化裡一些細微禮數緣由,雖然現在的人把它直接簡化了,當你探究這禮俗原意時,才意會到自己文化在這層面上的美。無以言喻,那是一種醍醐醇釅的感受,盡管已慢慢消逝在現今裡,但知曉後還是從書中得到些許撫慰。
一個ㄚ嬤可能不識字,但是透過傳承她知曉的道理卻不亞於文字記述,在青山綠水間,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受天地日月寬愛的看著,生命交迭,悲喜輪替,山水有情,天地無盡。既使當下的苦痛讓我們久久不能自己,但季節總不能能會一直擱淺,以後還有十年、二十年…終究會有更多人、更重要的事需要面對。
年輕的時候我注視的是書中情愛部份所帶來的渴望與想像,漸漸稍長後發現更多父執輩妯娌間相互微妙關係,以至於了解有些事並不是不公平,而是責任所賦予的使命更重於直接的感受。
留言列表